地址:南京市建邺区万达广场C座2301-03室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万达广场C座2301-03室
聚焦“三大体系” 突出高质高效 示范引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建立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一场一策”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保险联动机制,畜禽粪便、污水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国家南繁基地时,曾关切地向从事优质稻繁种工作专家询问,“天津有个‘小站稻’,‘小站稻’怎么样了?”近年来,宁河区抢抓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政策机遇,落实小站稻振兴计划,发展“小站稻”“生猪”两条产业链,2020年产业园总产值52.2亿元、较2019年提高48.6%,为丰富天津人民“米袋子菜篮子”、确保全市人民“从吃饱到吃好”作出应有贡献,以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关怀和重要指示。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指示要求
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产业园为平台载体,做好产业融合发展大文章,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先导区。加强组织推动。市农业农村委把产业园创建列入全系统重点工作,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实施“专班研究、专班推动、专班报告”,协调市财政、发展改革、规划资源等部门,在项目立项、用地审批、招商引资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推动好项目引到产业园、优势资源聚到产业园。宁河区建立“领导小组+管委会筹备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公司”四位一体组织架构,专班负责,挂图作战,举全区之力落实建园任务。强化政策支撑。市、区两级统筹财政资金4.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7.97亿元,保障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宁河区出台产业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办法、人才引进培养奖励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将资金、用地、技术、人才等优惠政策全部向产业园倾斜。为解决园内主体融资难题,协调贷款3700万元支持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财政出资2000万元做担保,协调金融机构为园内水稻种植合作社提供贷款7000多万元,专项扶持稻蟹混养项目发展。
二、聚焦产业融合,提升农业产业体系
深挖农耕稻作文化和运河水文化,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交叉融合,形成“大生产+精加工+高科技+深融合+强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显著扩大生产基地规模。以蓟运河、潮白河流域为重点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吸引温氏集团等有实力的农企进驻产业园,2020年建成15万亩优质稻、13万亩稻蟹混养、65万头生猪存栏,带动宁河全区小站稻种植面积2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1.3%,生猪年出栏65万头、占全市总量的33.5%。稻蟹综合种养项目多次被央视和天津电视台宣传报道。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吸引培育丰盈米业、金芦米业等加工企业,实施玉祥牧业畜牧屠宰、生宝集团中央厨房等精深加工项目。2020年,金世神农种业公司日产100吨大米加工厂正式运营,推进“小站香”稻米高端品牌。全喜畜禽产品有限公司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生猪屠宰、加工、检疫生产线,日屠宰能力达到1500头,“宁泰”牌猪肉是宁河区唯一获得进市资格的无公害产品。容业达实施年产20万吨秸秆纤维原料化项目,以稻麦秸秆为原料加工一次性餐具产品,扩大了综合效益。做大电商物流业。建设优质农产品交易、储存、加工、物流、服务、市场销售中心,推进“产加销服”一体化发展。培育电商创业园、“吃乐马”电商公司等平台,建立特色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全国直销、电商网点,宣传“小站稻”“金世神农作物种子”“宁河种猪”“七里海河蟹”等津农精品品牌形象。
三、强化科技支撑,夯实农业生产体系
与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等建立科研合作平台,成立“博士后工作站”,提升科技支撑和成果转化能力。推进生产良种化。建设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天津市“食味米”科技发展中心、原种猪遗传育种科研平台,在良种繁育、良种良法、有机栽培、种养配套技术研发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北方地区前列。建成全国最大的小站稻、丹系长白原种猪生产基地,通过国家、省级审定“津原系列”水稻新品种35个、覆盖全市水稻面积的95%,每年向津、冀、鲁、辽等地区供应“津原”系列优质水稻原种300余万公斤,“天河牌”种猪获“中国名牌”称号、年供种能力4万头。推进园区数字化。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布局186个物联网点位,完成农业云基础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专家在线、移动APP、农业遥感大数据监测等系统版块设计开发,2020年“智慧农业平台”为宁河区13万亩农田和40家农业企业提供数据支撑服务、覆盖面达52%。推进种养绿色化。落实小站稻绿色高效生产标准,推广统防统治、智能灌溉、化肥减量,节水灌溉率1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100%。建成年总贮存肥水9.4万立方米、粪便2.49万吨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利用中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建立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一场一策”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保险联动机制,畜禽粪便、污水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水稻、生猪、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四、突出龙头带动,健全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壮大金世神农、天津祥润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将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以上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年生产能力超过2.8万吨,产值达到13.8亿元。发展农民合作社190家,入社农户达到2.5万户。培育家庭农场260家,年销售农产品0.53亿元。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园内70.6%的农户参与主导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创新。推广“益农信息社+农户” “公司+农户”等4种合作模式,经营主体与园内71%的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常年务工达1万人,季节性务工2.5万人。发展“订单农业模式”,种植农户订单率达到16.2%,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万元、高于周边农民30%。引导405户生猪养殖户参加养殖业保险、1.82万户粮食种植户参加种植业保险,参保率达100%。政府信用担保壮大集体经济。区财政出资10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担保,与农发行宁河支行合作设立水稻种植风险补偿基金;出资1000万元作为风险金,与天津邮储银行、市农担公司合作,设立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基金,以担保、联保等形式向每个村提供30—50万元启动资金。健全“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村集体资产量化入股,与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幅10%。
创建宁河产业园为天津都市农业发展树立了标杆,为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创造了样板,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开辟了新径。下一步,宁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建管体制机制,完善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向品牌质量要效益、向产业融合要效益,以产业园为平台载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优异成绩向总书记交上满意答卷。